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鄉(xiāng)位于呼倫貝爾根河市最北部的敖魯古雅河畔,“敖魯古雅”為鄂溫克語“楊樹林茂盛的地方”之意。
敖魯古雅鄂溫克人是在300多年以前從列拿河一帶遷到額爾古納河流域的,當時有700余人。在列拿河時代,他們就開始馴養(yǎng)和使用馴鹿。后來由于列拿河一帶獵物少了,他們便順著石勒喀河來到了大興安嶺西北鹿的額爾古納河流域。他們常年生活在深山密林,穿獸皮、吃獸肉,住“撮羅子”,受外界影響較少,在解放前基本仍處于原始公社末期氏族公社的階段。 解放后,在黨的民放政策的光輝照耀下,敖魯古雅鄂溫克人徹底結束了不分冬夏穿獸皮、餐風露宿的原始生活,在奇乾建立了奇乾鄂溫克族鄉(xiāng)人民政府。1965年9月1日,35戶鄂溫克獵遷到敖魯古雅河畔安家,實現了定居。在長期的狩獵生產和生活中,形成了自已的獨特的民族習俗。
飲食習慣
鄂溫克獵民的主要食品是面食和肉類。狍子、鹿,野豬、熊、灰鼠及飛龍、魚等,是他們常用的美食。常做煮肉、烤肉、燒肉、肉干等。馴鹿奶茶是他們常年的飲料。他們食用的野菜主要有野蔥、野芹菜、野韭菜、黃花菜、蘑菇、篤斯、紅豆、山丁子、稠李子,既鮮食又加工貯存,供常年用。他們還常熬篤斯醬,作為面食的佐料;面食一是油炸面食,二是和好面發(fā)酵烙成不加堿的“格列巴”(烙餅)。
服飾
行獵的鄂溫克人在冬季多穿 皮衣褲,夏季穿去毛的皮衣褲。鄂溫克族婦女現在用多種布料做成裙子,大圓領,領邊用不同顏色的布鑲成,格外美觀。裙中間有掐腰,顯示出女性的線條美。鄂溫克人的帽子用鹿、狍頭皮做成,以灰鼠皮或猞猁皮做里,戴在頭上既輕便又暖和。出獵時便于偽裝,可以迷惑動物。靴子有帶毛的、不帶毛的 腿靴;手套也分帶毛的,不帶毛的,手背上用 筋繡上花紋,美觀大方。被是用狍皮制成,輕便、暖和;褥用 、鹿、熊、猞猁、野豬各種皮做成,還有 腿毛皮褥子。此外,還有 皮腰帶?,F在青少年穿戴和內地一樣,只有在一定場合才穿民族服裝。
節(jié)慶活動
鄂溫克獵民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是每年6月10日的“斯特若衣查”節(jié)。鄂溫克語“扭木克”,“歡聚豐收”之意。獵民以“烏力楞”為單位帶上最好的獵品,互相交換。節(jié)日里舉行宴會和歌舞,也有進行訂婚和結婚的。春節(jié)期間,鄂溫克獵民回到定居的地方,同漢族人民一樣按照傳統(tǒng)的民族形式歡度佳節(jié)。從1994年起每年6月18日,是鄂溫克族的“瑟賓節(jié)”意為“歡樂祥和”。這一天像歡度“春節(jié)”一樣隆重、熱烈和喜慶。
待客習俗
男人在“撮羅子”里可以隨便坐,一般坐在右首,從哪邊進,從哪邊出來。婦女坐在左首,但不準越過“勺納”桿,即在“撮羅子”內中間交叉的兩根木桿,主婦即使需要越過,也必須從原來的路線回來,不許違背這項規(guī)定。來了尊貴的客人,可以坐在供奉瑪魯神的位置。每當有客來時,男女老少全家出迎,行執(zhí)手禮,讓進“撮羅子”,席地而坐。然后慰問一番,升篝火,煮肉燒茶做飯。以鹿、 的胸脯肉、脊骨肉、肥腸及馴鹿奶等食品招待客人。就餐時,拿出上好的酒具,由老者舉杯讓灑。如果想更深刻的了解這個民族,一定要看原生態(tài)舞臺劇《敖魯古雅》。它以中國最后一個使用馴鹿的狩獵部落使鹿鄂溫克族為背景,講述少女艾雅瑪與青年獵手別日坎的動人愛情故事,再現使鹿鄂溫克游獵部落的生活原貌,吟唱使鹿鄂溫克感恩自然、尊重生命的千年旋律。